"冠七之声"朗读者第六期_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冠七之声"朗读者第六期

来源:眉山冠城七中教务处时间:2017-12-04 11:02
远在千年前的岷江中流大宋眉州府,一生天资极高、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精通但仕途坎坷的旷古奇才苏轼给赵宋江山再添浓墨重彩,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也使中华文化更显其底蕴与风华,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苏东坡先生的《定风波》、《赤壁赋》和《寒食帖》,欢迎大家的收听。


6.2,杜妤彤
人类历史中没有苏东坡,就少了一种旷达的身影,人类文化中没有了《寒食帖》,就少了一种经过苦难后而依然潇洒的泰然。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寒食帖》是苏东坡的随意寄兴之作,欣赏《寒食帖》时你会发现漏字加添、错字点去的情形,没有落款具名(古人不管写诗还是书法画画都非常注重落款具名),只在诗后以略小的字写着“右黄州寒食品二首”一行标识诗名,说它是苏东坡挥毫泼墨时的草稿一点儿也不过愤。而正是如此这般的随意寄兴之作,才完全没有夸张和保留地流露出了苏东坡被谪居黄州的诸多心情。

逆境中的旷世达人苏轼
 

 
曾雨,小学部老师
提起苏轼, 人们不但会想起他的很多为世人所传颂称赏的文学名篇, 还会联想到他的那种笑对人生苦难的胸襟和他那种不屈不挠、自勉自强的坚韧,那份在逆流中前行的从容。林语堂曾深情地赞美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个一笑置之的达士高人。
纵观苏轼一生, 无论是他在顺境中的淡泊, 还是在逆境中的从容, 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然而, 逆境往往更能挖掘、激发一个人最本真最深层的人格魅力。苏轼的逆境人生, 可以说始于 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此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
在逆境中, 苏轼以自己特有的情怀, 把儒家“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把佛家的 “四大皆空”等易于导向消极的思想赋予了积极的内容, 将其作为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 并借此培养了自己不懈不躁、不惧不馁, 率真自适而又观照现实的超然通达的人生品格。
 
 

《定风波》和 《赤壁赋》
杜妤彤爸爸
最能表现苏轼黄州被贬时期超然胸襟的, 当数 《定风波》和 《赤壁赋》,词以眼前景, 寓心中事, 借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在《定风波》这首词中,不管苏轼是否在用象征手法写自己在遭受政治风雨打击时的心境气度, 但读完这首词, 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心地泰然、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赤壁赋》不仅是苏轼黄州时期的散文佳作, 更是苏轼升华其人生境界的诗美绝响。苏轼消融了物我之界限, 他把自然事物和历史、人生放到一个更大乃至更无穷的参照系中去考察, 随着心境的无限扩大, 具体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就无限缩小, 以至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万事万物就平等了、没有分别了。
苏轼的这种看法, 化诗情为哲理, 实现了对人生的审美超越。这种超越, 把人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解脱出来, 使人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 而是有更开阔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
这样一来, 人就会变得既努力做好现实中的每一件事, 又不局限于这件事的具体意义, 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进行审美体验,这就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苏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后人几乎无法超越。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苏东坡就像一阵清风洒脱地行走了一生!
 
 
 
阅读 56329
小学部教师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位于眉山市眉州大道岷东段7号,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基础教学,学校采用全封闭住宿制方式,设有独特的课程设置;不仅培养孩子的考试成绩,更注重品格和习惯培养...【详细】
教育专家团
  • 龚廉光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 韩力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 刘朝纲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 马美蓉原成都市和平街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 熊善明中国化学教学专委会理事
上一位下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