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以上所说四种译本,最初昙无谶所译是西元四二O──四三O之时。再过十年,求那跋陀罗于西元四四三年译出第二译,都是四卷本。在经过不足一百年期间,于西元五一三年由菩提流支所译第三译本增加为十卷。又经过不足二百年,由实叉难陀于西元七OO年,在唐代译出有七卷,此七卷本之文意,在四卷本与十卷之中间。从初译到最后译本,在中国大约经过三百年左右。本文以新译本,即实叉难陀之译本来介绍。

二《楞伽经》的法义落脚点,宗旨,划重点

《楞伽经》的核心要义,即整部经的主要目的是这一句话:”大慧,如来世尊亦复如是。彼法无我离诸一切分别之相,智慧巧便,说名如来藏:或说无我,或说实际及涅槃等,种种名字章句示现,如彼陶师作种种器。是故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说有我相。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说如来藏。令彼外道离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说得很清楚,佛说般若是为对治执着神我的外道、说如来藏是对治闻空害怕者,佛说般若和如来藏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证得三解脱门。三解脱门是大乘佛法的法印,见《佛说法印经》。三解脱门是必须实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能证得的,禅宗不是佛教,没有大乘佛法的法印。《楞伽经》整部经文正是站在三解脱门的角度看待万法的。三解脱门是整部经背后的那个参照系。

52阶位表解

三、《楞伽经》内容简介

《楞伽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解行地的般若和唯识认知,第二段是初地以后圣位所证的般若和唯识认知。为什么历代都觉得《楞伽经》最难懂,那就是因为,禅宗冒充佛教,试图用道教的本体论解读《楞伽经》,而最终以失败告终,毕竟纸终归是包不住火。但凡读过《璎珞经》、《善戒经》、《大般涅槃经》等任何一本经书即知道禅宗不是佛教,是魏晋玄学冒充的。《楞伽经》说得很明白:”大慧,或有外道言:见法无常不贪境界,蕴界处灭心心所法不现在前,不念过现未来境界,如灯尽如种败,如火灭,诸取不起分别不生,起涅槃想。“禅宗外道于此句皆死于句下不能通达,因为这里批判的正是他们道教的魏晋玄学派常见的修法。

《楞伽经》全文只说了一件事,就是“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又名“自证清净法”。

既然是如来“自证清净法”,我们要澄清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楞伽经》讲的是如来自证的清净法,不是阿罗汉和辟支佛所证的“清净法”。区别在哪里?所谓的清净包含两个意思:1、贪嗔痴灭尽;2、苦灭尽。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我们才能说清净,有贪嗔痴污染,那是清净吗?不是。有苦逼迫,那是清净吗?不是。如来的清净比二乘的清净,殊胜在两个地方:1、如来灭尽了无始无明,二乘不知何为无始无明;2、如来不执着清净法,二乘拼命打扫清净。《楞伽经》这段文字十分重要:”云何无见。谓知受贪嗔痴已而妄计言无。大慧。及彼分别有相。而不受诸法有。复有知诸如来声闻缘觉无贪嗔痴性而计为非有。此中谁为坏者。大慧白言。谓有贪嗔痴性后取于无。名为坏者。佛言善哉。汝解我问。此人非止无贪嗔痴名为坏者。亦坏如来声闻缘觉。何以故。烦恼内外不可得故。体性非异非不异故。大慧。贪嗔痴性若内若外皆不可得。无体性故。无可取故。声闻缘觉及以如来本性解脱。无有能缚及缚因故。大慧。若有能缚及以缚因则有所缚。作如是说名为坏者。是为无有相。“在灭贪嗔痴的过程中,二乘取灭解,大乘取不可得。区别在哪里?大乘能通过般若慧观,发现哪些身口意行是本心的,那些身口意行是贪嗔痴污染的。小乘则不知道。所以大乘能断习气,小乘不能,因为大乘有智慧,能分清哪些是贪嗔痴灭尽之后,剩余的尾气在作怪,而小乘则不知。而这段话得开头说得很清楚,”有“和”无“这一对概念是贪嗔痴强加给众生的,不是清净心本身的认知,若证得大乘清净心,则没有”有无“之概念,也没有”坏“这个概念。打个比方说,如果清净心是纯净水,而贪嗔痴强加给我们的认知是醋,醋加入水中,"有无坏"这些概念就是醋水的酸味。小乘是将水蒸馏出来,大乘是将醋变成水。禅宗是让醋水模仿纯净水的特征,假装成纯净水,十分可笑。所以小乘有”坏“这个概念,大乘有平等观,而平等,本身也是清净心的。现在你知道哪个更清净了吧。那有人要问,既然如来没有”坏“这个概念,佛如何知道自己的”贪嗔痴“清净了呢?因为佛有平等观啊。如果佛连平等观都没有,那就是智商为零,就不是智慧状态了。而禅宗外道,正是以智商为零作为自己开悟标准的。经文中的“习气”,就是贪嗔痴习气。

我执产生的根源

把核心内容弄清楚之后,我们还要弄明白大慧菩萨的身份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楞伽经》来说,非常重要。经文开篇即点明:”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这句话说明,经文的内容是针对修无生法忍的人讲的。所以,《楞伽经》全文围绕着”如来自证清净法“七个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卷,讲无生法忍之前的境界,三卷之后讲无生法忍之后的境界。

第一部分是前面三章,前面三章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破斥贪嗔痴强加给我们的一些认识,《集一切法品二》则从唯识的角度讲,贪嗔痴是如何污染藏识,产生习气流和熏习作用,而产生前七识的:”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八个识都没有贪嗔痴,是一体如来藏,有贪嗔痴,就是八个识。所谓的贪嗔痴,有两重意思:1、是一切心所的源动力,2、是不善心所。所有的不善心所可以分为三大类:贪嗔痴。由此可见,佛教的证悟不是禅宗外道那样将前七识灭了,剩个光秃秃的第八识,再把第八识整成无分别功能,这不是如来藏,是残废。佛教的证悟,是纯善无恶。比如说,经文说”不生不灭“,这是证悟的境界。因为”生灭“概念是贪嗔痴强加给我们的,于是禅宗外道就认为,将智商调到零度,不就什么分别都没有吗?这是自残,不是修证。佛教的”无生灭概念“虽然没有,但是有善心所啊,比如说”信“,如果连信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残废,不是开悟。再比如说“行舍”,也是善心所,是开悟者所有的。《大般涅槃经》明文说,无相不是什么相都没有,还有舍相。而按照禅宗外道的理解,无相就是用ps将宇宙擦掉了。也就是说,证悟者那里,一切善心所,都是存在的,只不过这些善心所不再以贪嗔痴为源动力罢了。如果所有的心所都没有了别作用,那就是智商为零,那是修成残废,不是修成智慧。除《集一切法品二》之外,其余几品,都是讲贪嗔痴强加给我们哪些概念,这些概念的具体意思请查阅《华严经四圣谛品》,《华严经四圣谛品》中四圣谛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对照一看就知道了。《罗婆那王劝请品》讲夜叉王劝请如来入宝山中说自证清净法,复请大慧菩萨而为启问。《集一切法品》中大慧启108问。这108问分为染问和净问,其实就是引出染净二种认知的对比。《集一切法品》中的一和三,佛就染、净二种认知中重点指出染法认知的错误。

般若词汇的真实意思

《楞伽经》第二部分是后面三章,讲的是证得无生法忍之后的”如来自证清净境界“。无生法忍以上境界所认知的”意生身,五无间,四平等,自证法及本住法,有见无见,宗趣法相、言说法相,虚妄分别相,不应依语取义,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九种转变见,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总之是讲述贪嗔痴强加的虚妄分别和涅槃(三解脱门)认知之间的区别,里面般若词汇的具体意思请查阅《华严经四圣谛品》。其中五无间是大乘修证的核心内容,经文讲五无间的修法:“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无常品两品讲的是凡夫(有贪嗔痴)和无生忍以上证量的菩萨(无贪嗔痴)之间智慧的区别,接着现证品,就讲了大乘菩萨和二乘之间智慧的差别。常无常品是八地以上菩萨的智慧,这些般若词汇的具体意思请查阅《华严经四圣谛品》。接着刹那品就从唯识的角度,再讲有贪嗔痴的认知和无贪嗔痴的认知区别,主要讲了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变化品讲述了二乘如何才能回小向大:“佛与二乘无差别者。据断惑障解脱一味。非谓智障。智障要见法无我性乃清净故。”断肉食品,讲大乘人不应吃众生肉,陀罗尼品,开示楞伽经咒,共二陀罗尼,并且重点指出:若食肉,则咒术不成,持咒没有效果。偈颂品共两品,是对全经中般若智慧之颂说,其中般若词汇的具体意思请查阅《华严经四圣谛品》。

佛教哲学体系

四、《楞伽经》关键词

五法:相 名 分别 正智 如如

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和如如。相:依他起性;名:遍计所执;分别:依他起性;正智:圆成实性;如如:圆成实性《辩中边论》:“云何应知相名分别真如正智摄在根本三真实耶?颂曰: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论曰:相等五事随其所应,摄在根本三种真实,谓名摄在遍计所执相,及分别摄在依他,圆成实摄真如正智。

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解深密经》:”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最终归于三解脱门。

1.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即苦谛。《瑜伽师地论》:“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解深密经》:”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

2.依他起性,即十二因缘,集谛。《解深密经》:“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解深密经》:”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

3.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即灭谛。《解深密经》:”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三自性与三解脱门的关系:《瑜伽师地论》:“复次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

八识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证是前五识的了别作用,悟是第六识的增上思维,了是第六识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觉是第七识的了别作用。八个识的来龙去脉见下表:

唯识表解

二无我

二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也就是"人空"与"法空"。空,是三解脱门中的三三昧,就是贪嗔痴灭尽的意思。人与法,之所以能空,是因为贪嗔痴灭尽了。二乘偏证人无我,达人空,法执未断,故证有余涅槃。诸佛菩萨证得法亦无我,故证大涅槃。人法两空,二死永亡,不生不灭,得大自在。

一阐提

一阐提分为两种,一种是舍善根一阐提,一种是菩萨一阐提。舍善根一阐提,《大般涅槃经》说得很清楚,一阐提,又名断善根人。我们积累的善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五根,这个五根,就是大乘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大般涅槃经》认为自始至终不具备五根的人,就是一阐提。另外,谤无八正道(八证到即佛性、如来藏),也是一阐提。诸佛不为一阐提说法。《大般涅槃经》认为一阐提没有佛性(八正道),终不能成佛。而《楞伽经》则认为,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而菩萨一阐提又名大悲心一阐提,毕竟不入涅槃。

五、本经的特色

每一部佛经皆有其独具之特色,这是研究佛经者众所皆知之事。此一特质,并不仅表现在一部经的编纂方式、时代、文体等形式方面,同时在内容、项目及资料选择等各方面,也会显示出来。从《阿含经》到《般若经》,乃至《法华》、《涅槃》等各时期的经典,皆有其特定的内容。就连文字的使用,经文之长短,人物的描绘,乃至事件的发展等等,也都各有其不同之处。现以《楞伽经》与诸经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其特色:

1、在大乘经典中,如《般若》、《法华》、《华严》等经皆出现有众多佛、菩萨之名字,如弥勒、文殊、普贤。有时也看到有小乘圣者,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尊者出现,并参预其事。可是本经唯有大慧菩萨一人。

2、在七卷《楞伽》,或十卷《楞伽》中,另有楞伽城主罗婆那出现于〈请佛品第一〉中。但接近梵文原著之四卷本《楞伽》,从始至终,只有佛陀与大慧二人之间交谈。

3、在佛陀说大乘经典〈除去《阿含》等所谓的小乘经典之外〉时,大多描写著:从佛陀金色身中放出大光明,照耀十方世界,随处映现出诸佛、菩萨。如《法华》、《华严》诸经中最为显著。没有大放光明等描述的经典,只有《般若》与本经。大概在宗教色彩较浓的经典中,描写光明奇瑞出现为多,而在著重哲学的智慧思辨的经典之中,很少描绘放光现瑞之奇迹。

4、四卷本《楞伽》经文中,没有咒语,经文中也很少谈及陀罗尼有不可思议之力量的内容。《般若经》中没有陀罗尼,但后代传说‘般若波罗密多’就是大明咒。而《楞伽经》文中,一句咒语也没有提到。在卷首别序中说到一句:‘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此‘摩帝菩萨’即大慧菩萨之梵文音译。《楞伽经》的当机众是大慧菩萨。大慧菩萨的名字的梵文音译全称应该是‘摩诃摩帝’。在四卷本和七卷本中,译为‘摩帝’,在十卷本中译为‘大慧’。无论是梵音,或是汉译,同是一个名字,此是同一人呢?还是同名两个人呢?若是二人,为何用同一名字?若是同一人,‘自己与自己’,究竟作何解释?为何此经是哲理的,怎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十卷本中,于‘摩帝’前加上‘一切’二字:‘尔时圣者大慧菩萨与诸一切大慧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在十卷本中描述得比较清晰:‘尔时,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妙宝严饰,山上皆现佛身,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身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皆有大慧菩萨’乃是佛陀以大神通力化现而来。因此,我们今天研讨本经,难道不就是置身于佛陀所化现之列吗?因此,《楞伽经》之当机众,并不是只有一位与佛陀交谈的大慧菩萨。凡发心研读此经者,皆在当机众之列。这是本经与其他经典不同之处。

5、本经略去了唯识很多基础内容,这些基础内容见《华严经四圣谛品》、《解深密经》和《辩中边论》,要读懂本经,最好要有一定的大乘三十七道品实修的基础。

6、本经编辑之形式,从七卷本、十卷本角度来看,四卷本没有品目之区分。四卷本全部贯通在‘一切佛语心品’中,若分类,不过只以‘第一’、‘第二’等作为标志。由此看来,分品是到了后代才有的。很多古代圣贤的经典,当初并没有著书之意图。特别是佛经,以‘如是我闻’开篇,如实记述佛说的话,就成为一部经典。后世大师们,为了提示内容,将经文分段,编定品名。所以四卷《楞伽》没有经过后人整理的过程。七卷本、十卷本有品目,七卷本是十品,十卷本是十八品。十卷本在这方面比较完整。

7、本经文意,看似混乱,实有顺序。可以从‘佛说要旨文献’角度看出其特点。本经经文思想并不一贯,各品间缺少连系,早已成为共识。‘如经前一百八句为一段,经后分为三十九门或四十一门为一段,并且多以随问随答,不复深求次第’。但是如果从“佛自证清净境界”的角度来观察反复被贪嗔痴强加的一些观念来看,无非是从般若和唯识两方面阐述,还是有一定的逻辑,虽然本经讲述了果位、修行和境界三个方面,但是对修行,除了五无间处,其他都只讲了大乘三十七道品之身念处。《楞伽经》并不是一部‘杂记’,而是大乘之纲领要目,文意简洁而精萃。佛说本经,是为了回应外道哲学对佛教的攻击。进行辩驳,阐明自家主张,必须简洁扼要。今日很多注释,并未注意这一点。

8、普通佛典在结尾有‘嘱累品’或‘流通分’,叙述菩萨众、声闻众等乃至诸天,听闻佛陀说法,‘欢喜、信受而奉行’。可是《楞伽经》没有。从经文不完整方面看,在形式上,未免是很大的缺憾,特别是四卷本;然而在唐本七卷经末有偈颂说:‘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依然是没有作结。

9、本经在实修的时候,只有五无间处有概括的修行,其余地方则多次重复如幻观,如幻观就是大乘三十七道品的身念处,所以让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误以为,佛教的开悟就是观如幻就完了,禅宗更是拿此断章取义大作文章,到处洗脑。包括像欧阳竟无、熊十力等学者都被禅宗洗脑了。

10、在四卷本结尾中,以断肉的理论,说明生在梵志之种族中,得智慧、富贵,决定不可食肉,突然作为终结。但在魏译十卷本《楞伽》中,为了经典体裁之完整,特意地补足文句而说:‘佛说此妙经,圣者大慧士,菩萨摩诃萨,罗婆那大王,瓮耳等罗叉,天龙夜叉等,乾闼婆、修众,诸天比丘僧,大欢喜奉行’。

大乘37道品表解

心所表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